一、《郑文公碑》简述
《郑文公碑》,又名《郑羲碑》,有上下两块,故又称《郑羲上下碑》。所谓“上下碑”,见《郑文公下碑》中的题字:“永平四年,岁在辛卯,刊上碑在直南四十里天柱山之阳,此下碑也。以石好,故于此刊之。”可知刻在山东平度县(古属光州)天柱峰的《郑文公碑》为“上碑”,刻在山东掖县云峰山的《郑文公碑》为“下碑”,此处之“上、下”,乃是先刻与后刻之意。上下两碑均刻于北魏宣武帝永平四年(511年),文字内容和书法风格也基本相同,上碑立于平度县大泽山(古称九青山)天柱峰,无碑额,竖式,高260厘米,宽105厘米,楷书,共二十行,行五十字。下碑在山东莱州掖县云峰山,横式,原为摩崖石刻,现有碑亭保护。上碑文词内容较下碑约少300多字,字亦较小,碑石石质不佳,磨泐严重,碑面多漫漶,且上碑立于山势险绝处,不易捶拓,因此流传较少。习书者熟知的《郑文公碑》,多指下碑,本文亦以下碑拓本为范本,做临摹学习的相关解读,为行文方便,仍称下碑为《郑文公碑》。
掖县云峰山《郑文公碑》(见图一),全称《魏故中书令秘书监使持节督兖州诸军事安东将军兖州刺史南阳文公郑君之碑》,碑面左右长345厘米,高195厘米,共刻铭文51行,楷书,行27-29字不等,多为29字,字径5厘米,全碑共1244字,记述了郑羲生平和主要功绩。此碑顶部有额,额题“荥阳郑文公碑”七字,亦为楷书,字径10厘米。此碑是云峰山摩崖石刻中最为著名的一件,书写者传为碑主郑羲的儿子郑道昭。郑道昭颇有书名,在书法史上有“北朝书圣”及“南王北郑”之说,“南王”指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北郑”则指郑道昭。虽然《郑文公》是否确为郑道昭所书仍有争论,但将此碑视为云峰山石刻书法的代表作,已是书学界公认。
图一、《郑文公下碑》全图
二、《郑文公碑》的书法
1.书法特点
《郑文公碑》书法雄伟飘逸,结体宽博舒朗,笔力劲健,气势浑穆。清代包世臣《艺舟双楫》称:“北碑体多旁出,《郑文公碑》字独真正,而篆势、分韵、草情毕具。其中布白本《乙瑛》,措画本《石鼓》,与草同源,故自署曰草篆,不言分者,体近易见也。”包氏所谓“篆势、分韵、草情毕具”,概括出了《郑文公碑》笔法丰富、字形古拙而又神采斐然的基本特点。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称:“云峰山石刻,体高气逸,密致而通理,如仙人啸树,海客泛槎,令人想象无尽。若能以作大字,其秾姿逸韵,当如食防风粥,口香三日也。”康氏所评虽包含云峰山诸石刻,却也指出了《郑文公碑》“体高气逸”“令人想象无尽”,是学习北朝碑刻书法的极佳范本
2.范本选择
此碑在清代以前鲜有记载,首见于宋赵明诚《金石录》,其后数百年间几近湮没无闻,至清季碑学大盛才又备受推重。因此,此碑拓本传无宋拓,拓本精良者,第四十二行“而作颂曰”之“颂”字不损,第34行“□先仁惠,不严之治”中“惠”字的“心字底”不损,“不”字下部三笔可见。据王壮弘先生考证,此碑同治六年的拓片,“颂”字已损,而第16行“举秀才”之“秀”字未损;光绪末年拓本则已“秀”字“禾”部中损。日本二玄社《书迹名品丛刊》所辑善拓,为“颂”字不损本。
三、《郑文公碑》临习指要
包世臣所谓《郑文公碑》具有“篆势、分韵、草情”,细化到笔法中,主要表现为多见圆转用笔,个别笔画具有八分书的“雁尾”形态和类似隶书结构的结字,以及不拘一格的章法布置。篆书笔法讲求中锋,以匀圆之势贯彻整字,且在运笔过程中保持万毫齐力,如此则字势强健,点画雄壮。
1.笔画临写
(1)点
斜点:逆锋起笔,向右下呈孤势铺毫行笔,至底部提笔回锋,向上收笔。点尖向左上,点尾收笔或右向上挑,外形背圆腹平。(见图)
代表字:之、文、主、郎、玄、豁、方等。
左垂点:起笔迅捷向左下落笔,随后折笔向外,行笔提锋,回锋至起笔处,此点形状内圆外方。(见图)
代表字:荥、常、当(當)、云(雲)、宁(寧)等。
撇点:向上藏锋起笔,落笔铺毫,提笔调整笔锋,向左下撇出。此点头方尾劲,撇至末端提笔应果断。(见图)
代表字:弟、平、精、常、善、当(當)等。
挑点:逆锋向左起笔,提笔向右下斜按,迅捷顿笔向右上挑出,多顺势连接下一笔画,笔断意连。此点外形劲健爽利,于整体拙朴的字形中见草书情性。(见图)
代表字:州、乎、烈、燕、然、悲、正等。
(2)横
短横:左向藏锋起笔,顿笔后提笔调锋,中锋行笔,至末端回锋收笔。或露锋起笔,顿笔后迅速提笔,调至中锋,行笔至末端回锋收笔。(见图)
代表字:三、大、夫、仁、于、刊、言等。
长横:起笔藏锋,顿笔后提起,中锋行笔,可迟可速,行笔迟则笔画厚重,行笔速则笔画爽利,至末端回锋收笔或自然顿笔收笔。书写长横时,可根据不同字形调整不同的行笔方向,使长横呈现平正、右上倾斜、或轻微弧形(所谓“扁担横”)等形状。至末端改收笔为提笔出锋,则使笔画呈雁尾状。碑中夹杂于楷书字形中的雁尾笔画,是此碑具有“分韵”的特征之一。(见图)
代表字:可、安、乎、有、三、书、平、兖、督等。
(3)竖
垂露竖:逆锋上行起笔,提笔斜按,调整笔锋后下行,至尾部笔锋轻轻提起,朝左上或右上收笔.使尾部似露珠垂而不落。(见图)
代表字:悦、博、精、幄、行、随、拜等。
悬针竖:起、行笔与垂露竖同,至尾部慢慢提起笔锋,使笔画形似悬挂之针。(见图)
代表字:郑、中、碑、十、仲、早、军等。
(4)撇
斜撇:按长度又可分为短撇与长撇,短撇如刀,长撇如帚。书写短撇时逆锋落笔要果断,调锋后出锋要迅捷,使之尖挺有力。书写长撇时则应沉稳,起笔同短撇,行笔宜迟,略带弧势,至末端须将笔慢慢出锋,使力送至毫端。(见图)
代表字:人、不、文、六、石、令、使等。
竖撇:上段与竖画同,书写至笔画三分之二处圆转或调锋转向,行笔宜迟,慢速向右下撇出。(见图)
代表字:大、夫、风、州、史、拜、等。
平撇:笔法与短撇同,不同之处在于行笔方向,平撇须向左侧匀速出锋。(见图)
代表字:千、称(稱)、栝、隐(隱)等。
(5)捺
斜捺:《郑文公碑》之捺笔修长,变化丰富,有些微含隶意,有些曲折委婉、有的刚劲有力。书写时应由轻入重,再由重渐轻,一波三折,其中的提按用笔是书写的难点。(见图)
代表字:人、大、求、史、文、父、美等。
平捺:平捺用笔与斜捺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行笔方向和“一波三折”的提按把握,且平捺多用于“走之旁”等主笔,变化丰富,书写不好往往整字皆败。(见图)
代表字:起、道、迹、建、逸、边等。
(6)钩
横钩:起笔、行笔与横画同。书钩时,其一为行笔至横画尾部顿笔后趯出,为碑刻书法多见之横钩;其一为提笔圆转斜落笔拖行,渐按后提笔,一按钩出.此钩是《郑文公碑》颇具特色的钩法,观之如鸟俯首置喙。(见图)
代表字:沉、资、综、宋、荥等(其一)。
容、定、冠、军(軍)、宣、常、策(筞)等(其二)。
横钩用笔同时体现了《郑文公碑》所具有转折方式,即顿笔方折和中锋圆转,后者是此碑具“篆势”的特征之一。
竖钩:逆锋起笔,提笔下按后调锋下行,至竖画尾部提笔,随后按笔平趯出锋。《郑文公碑》中竖钩的出锋角度富有变化,因此竖钩形态可见类似锐角、钝角、直角多种。(见图)
代表字:乐(樂)、据(據)、则(則)、持、宗、孝、诗(詩)等。
斜钩:逆锋起笔,斜按落笔,顺势作弧势行笔,至尾部稍提聚锋,再按笔向上慢慢挑出,亦可因不同字形顺势出锋。
代表字:氏、夷、武、载、羲、式、威等。
卧钩:此钩多以露锋尖笔起笔,与斜钩不同,入纸后作弧势行笔,至尾部提笔,再按笔向上挑出。(见图)
代表字:心、秘、泌、听(聽)、应(應)、德、愍等。
2.部首结字
(1)常见部首
《郑文公碑》虽为成熟楷书字体,但字形拙朴又活泼自然,一些常见部首颇具特色。如“绞丝旁”末尾既可见古拙用笔如隶书作三点,又可见并为短横的情况,是此碑具有“分情”的体现;“示字旁”多为第二笔、三笔分开书写,而不是连接成横折,明显是对篆、隶笔法的沿袭;“宝盖头”和“秃宝盖”则多取左低右高之势,书写时左点向外翻出后,连带凌空落至横画起笔,至横画末尾多圆笔向下,再作钩,“草情”“篆势”皆包含在内。
常见部首书写:(原碑图与书写对比图)
(2)结字特征
包世臣称《郑文公碑》“布白本《乙瑛》”,主要是就其结字而言的。《郑文公碑》字形多为“平画宽结”,横画组合布白均匀,转折处既有方笔连接的规矩紧密,又有中锋引笔的圆融浑穆,确与隶书结字尤其是汉隶《乙瑛碑》有异曲同工之妙。尤其竖折衔接处不是简单的方折带过,而是竖笔“坐”在横笔上,此结字方法明显是隶书结字的延续。《郑文公碑》字形宽博大气,有较多字形呈现“扁平”的结字特点,亦是隶意的体现。字中呈现曲势的点画,使字形具有外撑的张力,与篆书结字特点相合。笔笔独立的点画,在搭接穿插中又多呼应,于宽松从容中见紧密,则与草书结字特点暗合。
3.章法布置
《郑文公碑》是书写在摩崖之上,通观此碑整体风貌可见,作者书写时不拘一格,据石面的情形,随字形大小、长短、远近信手布置,如碑额因是7个字,作者书写时将右侧三字处理的字形稍大,左侧四字稍下,虽大小不一,但整体协调错落,神采一贯。相校于尺牍短笺或严整碑版,在摩崖石刻上书写更少束缚,结合原碑石面可见,此碑是对摩崖石面做了简易的整理,便在上面进行书写和凿刻,书千余字在摩崖上,虽有行列,却又似有行无列,整体布局左高右低,又能随石面形势随机应变,浑然天成,几与山林融为一体,可谓平正中见奇崛,从容中见跌宕,是值得后人在书法临习和创作中重点学习的佳作。
临摹或创作图一幅
四、总结
《郑文公碑》是北魏时期的书法名作,兼具篆、隶、草书多种书法特点,笔法丰富,风格独特。康有为称其为“圆笔之极轨”,可谓推崇备至。“北朝书圣”的评价,更是对此碑艺术特点和书史地位的认可。从书法临摹和学习的角度而言,此碑风格拙朴雄壮、古意盎然又不乏活泼生动,融合多种笔法和结字特点又协调自然,需要在学习中深入观摩、领悟,才能找到取法此碑的正确途径。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